垃圾分类,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词。在党和国家的日益重视、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之下,垃圾分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时尚。各地都在想方设法围绕这个老问题、新课题,谋划新招、出台新策,努力破解“垃圾围城”之困。
在现代科技的催化和带动下,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,垃圾并不应该和废品废物划等号,它其实是放错位置的资源。垃圾混置是垃圾,垃圾分类就是资源。能够把垃圾资源化,实现变废为宝,这本身就是一门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。
2017年3月,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《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》,部署推进生活垃圾分类,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,推动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。此后,各地在垃圾处理问题上,也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成功的实践。北京通过刚性措施推进,试点“大小桶”实行干渴分离,设置“回收小屋”,完善积分奖励政策;南京推行“尧化模式”,通过“垃圾换物”,引导居民正确分类;杭州推广低价值物回收利用,深化生鲜垃圾源头减量;上海推行“绿色账户”,深化市民参与机制,推进单位强制分类覆盖。此次,上海又将迎来史上最严生活垃圾管理条例,这无疑是在一步步将垃圾分类工作做专、做实、做精。
解决垃圾问题,表面看解决的是居民生活中的小细节,实则是件利国利民的大事。一方面,垃圾问题是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大问题,也是推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重要内容。垃圾问题的有效解决,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,有助于美化城市形象,让人们生活在一个干净、优美、整洁的城市环境中,也有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。
另一方面,垃圾问题解决的好与坏,从另一侧面也体现了市民素质的高与低。日常生活中,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以各种方式消耗着大量的资源,也同时在制造产生着大量的垃圾。因此,解决垃圾问题绝不是一个人、一个社区、一个单位的事,无论垃圾减量、垃圾分类,还是垃圾无害化、垃圾再利用,都需要全体市民共同出力、共同参与,这就考验着一个城市市民的文明素养和文明意识。所以,可以说垃圾问题解决好了,也是对市民文明素养的一种教育和提升。
垃圾分类作为一种行为方式、一种生活理念,是值得被大众推崇和赞美的。作为城市的主人,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做“旁观者”,而是应当一起行动起来,共同打响“城市环境保卫战”。